據國防科技大學有關人士則透露,他們有信心在2015年年底前研發出世界頂級的10億億次以上超級計算機系統,并在廣州超算中心投入運行。由國防科大自主研發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系統曾在2010年創造了世界高性能計算機500強排名第一的佳績,表明中國的超級計算機研發能力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由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研發的新一代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將被命名為“天河二號”,屬于“十二·五”時期國家863計劃設計的“高效能計算機及應用服務環境”重大項目。研制目標是在2015年年底前使得“天河二號”的計算能力突破每秒10億億次,這個數字是當前世界最快的日本“京”系統的10多倍,屆時將成為世界頂級的超級計算機。
隨著家用計算機在中國千千萬萬家庭的普及,人們對于這種新的技術的了解逐漸多了起來,但超級計算機卻是另一回事。處于信息技術前沿的超級計算機一直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對國家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對于一個世界大國來說,沒有強大計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宇宙飛船就不能上天,國家安全就做不到萬無一失,基因研究就無法繼續,復雜的氣象、勘探工作就難以精確。因為能解決諸如國防、能源、金融和科學等涉及重大國家利益領域內的關鍵問題,超級計算機一向被視作是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國家自豪感的一個重要來源,而各國間在超級計算機研制方面展開的競爭也被稱作是計算機行業的“王者之爭”。
之前在這一領域一直是美日歐的天下,但是在2011年,這一西方的傳統領域被中國首次打破。中國研制的每秒鐘能進行2507萬億次計算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A”取代了獨占鰲頭多年的美國同類產品,成為世界超級計算機領域的“新科冠軍”!這讓一些美國媒體驚呼:“中國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實現了一次對美國的趕超!” “天河一號A”千萬億次計算機的出現,為中國高科技計劃的實施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某些特殊領域的現實需求,已經超出了目前已投入運行的超級計算機的能力。比如氣候預報、環境控制、飛行器設計、系統生物學等領域,都需要千萬億次甚至更高性能的計算機。
正如美國媒體所言,中國確實是超級計算機行業的“后起之秀”。中國真正重視超級計算機的研制并加大這方面的投入也就是最近10年來的事。2008年6月,美國IBM推出名為“走鵑”(1000萬億次/秒)的超級計算機,把世界超級計算機的速度從百萬億次帶入了千萬億次時代。當時,國產超級計算機的速度剛突破每秒鐘10萬億次沒多久。但令各國沒想到的是,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中國就實現了驚人的大步跨越。
“天河一號A”在軍事和國防上也具有非同小可的用途和戰略功能,這種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的提高對于中國信息安全、核試驗等需要尖端技術來支撐的軍事領域來說,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核試驗為例,在《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控制下,現在很多的核試驗都是模擬核試驗,而不可能完全采用試爆的方式,那樣造成的破壞以及面臨的國際輿論壓力會非常大。但在擁有高性能超級計算機的國家,卻可以通過超級計算機模擬核爆炸來試驗,而獲得幾近相同的實驗結果。同時,導彈、噴氣發動機及常規爆炸設計和建模,也越來越多地要使用到超級計算機。正是源于中國擁有了超級計算機,中國才成為繼西方國家之后,正式宣布停止在大氣層進行核試驗的幾個國家之一。
此外,利用超級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提高在國防上還可以使更為精密的作戰模擬成為現實,比如可以根據面臨的作戰手段和環境預設成千上萬種作戰方案,然后通過計算和分析得出最優化的方案。而超級計算運算能力越強,可以預設的作戰方案也就越多,計算也就能越快,分析出來的結果也就越接近于實戰的參數,獲勝的希望也就越大。而且,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越強,也就意味著信息安全領域的通訊加密和破譯能力越強,這對于極為重視信息安全的中國尤為重要。
根據預計,每年全球高性能計算行業產值高達256億美元。哪個國家在該領域把得頭籌,就能獲得巨大的經濟和軍事優勢。換句話說,如果美國在超級計算方面落后,那么它將很快在所有科學領域失去優勢,譬如石油和天然氣勘測、醫藥研究以及安全和軍事領域。在最強大的計算機開發競賽中,不論是經濟繁榮還是國家安全,均與之休戚相關。
現在通過“神威”、“深騰”、“聯想”、“曙光”、“天河”等一系列中國超級計算機的出現,中國的超級計算機研發水平已經開始躍居世界第一集團。中國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強大的科研開發能力,中國已經開始開發最新最大最快的機器。專家預計,隨著“天河二號”的研發進入快車道,中國將很快再次超越日本的“京”(日本富士通8162萬億次/秒),重新奪回世界超級計算機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所需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但還不僅于此,新榜單還顯示,中國上榜的超級計算機總數已經達到62個,僅次于美國,遠超日本的26臺。這也充分說明,中國獲得不再是單向優勢,而是整個計算機產業的蓬勃發展,其基礎和發展潛力正在追趕綜合實力第一的美國!
上一條:
網站未來的發展 誰將擁有未來的互聯網下一條:
云技術引領信息時代 突破安全性瓶頸是關鍵